想说的
虽说,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,但我有些避世,有些畏惧现实的困难和压力了。回忆起大学以前的求学阶段,我也是一个经常会回避“错误”,或者说,害怕直面一些东西的人,就像我怕在一些正规考试后对答案、发试卷等流程提心吊胆的。到了大学,更多是自己主导自己了,所以面对一些可以预料到会让自己“提心吊胆”的事时,往往会用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,如做一些自己得心应手难度不大或者是很轻松并且有正反馈的事,像是打游戏、健身、打球、吃些喜欢吃的食物、做志愿等等。像是独属于自己的“烟”一样;从生物机制上,它们确实有着相似之处。不得不说,有时候,压力很大,很迷茫的时候,烟瘾还挺大的。但自己也慢慢的寻找到、认识到一些真正的有益处的方式,如多接触自然,多和人交流,多多运动等,这些方式能给人带来更长久和深入的平静、安宁。 这些以后在慢慢讲。 虽然常常吟诵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等等诗句,还是各种儒释道“无所为而为”“无心而为”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等等,我们所追寻的,所目前所挣扎的是构建一套自洽的自我哲学体系,来帮助我们认清矛盾,解释矛盾,并不断发展。具体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“知行和一”,啊,伟大的阳明,伟大的阳明心学!所谓圣人言不虚! 现在看来,我在一个大三的时刻,还在苦苦迷茫、挣扎,还是有些傻!这个阶段的我,能辩得清什么呢?用发展的观点,我们正是在辩证否定昨天的自己来取得发展,获得进步的,而发展又是螺旋上升的,过程是曲折的,道路是光明的。高中时,比较不偏好的是闺怨诗,现在的我,想想,真像是那些空悲徒叹的人啊。 现在回望之前的自己,从大一到现在敲这段话前的自己,好傻。。 很有可能,明天的我也会认为今天的自己是个傻瓜。 但有了这些观点,我大致的在“知”上有了一定的水平。后续我会在间歇时不断打磨,不断输出,算是在敲打文字,编写博客的过程自驱中反省与思考吧。 但在“行”上,我绝对不能当一个矮子。最近我要积极地规划,逼迫自己脚踏实地、专注投入地做一些东西。首先就包括每天早起锻炼,读英语听听力,晚上写博客反省。 在上世纪那些年代,那些踌躇满志,身肩大梁的青年们,此刻,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心跳。